随着世界范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注定要与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竞争与合作,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 “被国际化”的背景中,能够成为国际人才,拥有全球胜任力。
那么,在孩子的国际化成长道路上,家庭教育可以如何作为?
2017年5月13—1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7)”在北京、上海跨城举办。
论坛上,30余位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内瓦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东西方教育研究者,和北京四中、上海上师初级中学等学校校长,以及杰出国际人才,就“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家庭教育的作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切实围绕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家庭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深入探讨在国际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可以如何作为。
胡敏:做终身学习者 培养孩子的国际核心素养
胡敏教授从三方面谈到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核心素养:
(1)当好教练和队友,培养孩子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2)持有健康金钱观,培养孩子的财经素养;
(3)以身作则,做终身学习者。
他寄语家长:“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沉下心来,做有远见的终身学习者,让言传身教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孩子在家庭中养成了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以及开放的心态、对生活的热情、面对未知的勇气,他们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面对未来,勇往直前。”
朱永新:科学是新家庭教育的罗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7)”发表演讲
朱永新教授在上海论坛做主题发言,主题是“科学是新家庭教育的罗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他说“家庭教育要从经验走向科学”,并分享了大数据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2)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
(3)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科学化呢?他给家长们提出了六点建议,即“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尹后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
尹后庆先生带来主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的演讲。他对核心素养问题本身,以及上海作为国际教育都市的实践进行了透彻分析。他认为:“中国孩子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和其他国家孩子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有相当多一致的地方。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而是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大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让教育尽量体现人的素养的全面发展,上海29年的课程改革就是做这件事情。”
高益民:把地球作为孩子成长的舞台
高益民教授发表题为“把地球作为孩子成长的舞台”的演讲,他提出:“全球化人才,有两条特别重要,一是开放的心胸,二是批判性思维。有了开放的心胸,才会接触丰富多彩的事物,才会接纳和团结不同的人;而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评估,从中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那些东西。前者是‘善于肯定’‘善于接纳’,后者是‘善于否定’‘善于甄别’,两者要综合运用。”
乔恩•米尔斯(Jon Mills):从中美家庭教育异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乔恩•米尔斯先生做大会发言——“从中美家庭教育异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arents)。他谈到,“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的一个区别是:中国家长可能更多想为自己的孩子决定到底去哪个学校读书,而美国家长可能更多让孩子选择。美国家长很重视孩子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分析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他建议中国家长:把大学看作是思想、思维和能力的探索!
John J.Liu:文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为——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
John J.Liu教授在题为“文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为——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演讲中指出:“培养国际人才核心素养,家长需要转变育人价值观,改变和优化孩子的学习方式。家庭教育的职责是:锻炼孩子的健康体魄、教会孩子有效的沟通、培养孩子道德与品质、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本届论坛还对3个最受中国留学生家长关注的话题进行了专题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国留学生的“痛”
在留学这件事上,家长除了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考高分、上学校,还能做什么?
陈采霞:跨文化交际 中国留学生的“痛”
陈采霞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是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在美国,有的中国孩子来自同一个地区,甚至拿着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但到美以后的经历可能存在天壤之别:有的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结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却迟迟找不到接触新环境的切入点,终日孤独,只能埋头于书本;有的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开拓一番新的天地,有的却总感觉格格不入,只能打好包袱无奈地离开。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采霞教授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三要素”:
(1)语言过关——高能高分而不是高分低能;
(2)性格开朗——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
(3)能力强大——出类拔萃而不是十全十美。”
田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六大支柱
田敏校长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六大支柱”对此话题进行了探讨。他说:“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就是确保在未来的多少年里,他作为信息化时代原住民,能够在这个全球互联网时代成为主角。我们要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包含四项核心素养:一是身心健康,二是公民责任,三是终身学习,四是世界影响。”
林敏:他们留学归来,却好像没出过国
林敏校长犀利地指出:“我面试了不少从国外拿到本科学位、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中国孩子。在交流时我感觉,好像有些孩子就没出过国,他们的价值观并没有国际化。什么是价值观层面真正的国际化?就是人生要发生变化,他的人生目标、定位、追求,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接受国际教育发生变化,成为一个全球国际公民。”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杨咏梅主持北京论坛的这个主题单元。“中国牛津学者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前国家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张哲担任上海论坛该单元主持人。
张哲与上海上实剑桥总校长毛克非博士、诺美国际学校运营校长达婉中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博士共同讨论了这个话题。他们认为:中国留学生的“痛”,“痛”在我们没有真正的融合。我们的孩子要学会如何去建构知识,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且,除了是知识的学习者,他更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跨文化交际不光是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的了解,简单的交流、沟通、分享,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国际化。
财经素养:被忽视的热点
苏凇:财经素养 被忽视的热点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副教授指出:“财经素养不只关乎钱!更包含资源管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他认为财经素养包括两方面内容:,财经思维和行为,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我们将其转化成考虑问题的一个思维角度,以及形成习惯;第二,目的,财经素养会让我们各方面都成功,让个人和家庭过得很幸福,因为它不仅止于让孩子知道更多财经知识、金融知识,而更关注怎么管理自己的资源,包括对金钱、时间、精力、技能等的管理。
家庭里培养孩子的财经素养?苏凇副教授提出生活中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购物、旅游计划,一起算一下成本;和孩子讨论家庭的收入支出;把一些家务工作分给孩子,完成可以获得报酬等,都是可以尝试的办法。
张红川:从行为经济学看财经素养
张红川副教授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财经素养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多体现在行为上,是一种行为的素养。他认为财经素养是核心素养中间的核心,因为我们的社会本质是财经社会,一个人只有适应了财经社会,才能够谈得上真正在这个世界上发挥你应有的价值。同时提出:“财经素养不需要像一般的知识性素养那样,花上一万小时培养,更多需要家长创设适合这种财经行为、适合让经济决策更加优化的环境。”
《中国教育报》留学版理想编辑黄金鲁克主持“财经素养”主题单元。
阅读素养: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
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北京论坛上,麦克米伦全球教育集团亚洲区总监汤和腾(Thomas Hayton)、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朱燕,与《中国教育报》理想记者、知名阅读推广人张贵勇一同探讨“阅读素养”。
汤和腾(Thomas Hayton):让孩子爱上阅读
汤和腾先生对于培养孩子阅读素养,给了家长6点建议:(1)永远不要吝啬表扬;(2)不必刻意设置环境;(3)合理的期望值;(4)建立相对固定的作息和学习时间;(5)及时调整方法;(6)全方位的支持。
朱燕:本真教育及阅读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朱燕校长对于孩子经常用手机通过微信进行“碎片式”阅读是否要纠正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的想法是,碎片式的阅读和整本书的阅读,实际上有一个转换过程。我认为这两种阅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都能够让孩子积累阅读,以及扩大知识面,所以都是可以的。待到孩子爱上了阅读,他自然会捧起一本书进行深度阅读。”
余党绪: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从语文学习到家庭共读
余党绪先生在上海论坛发言时指出:“在我们具体的家庭教育中,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家庭里的共读,对书的讨论就是对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的增长量级非常可怕,单靠知识不能解决问题,那靠什么呢?我认为靠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对话国际榜样
北京论坛上,2位国际榜样的分享,让许多参会的家长感慨“既有料又有招”!
冉维:做理想国际人才需要具备“三种力”
位国际榜样冉维。他是传奇人物,曾在新华社巴格达分社担任战地记者14个月,2010年被派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记者,负责外交报道。在美国国务院2012年8月2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他就“钓鱼岛问题”向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发问,一时在记者界传为佳话。2013年,他曾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还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管理硕士,也是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论坛上,冉维分享了自己担任新华社驻伊拉克战地记者、驻华盛顿外交记者,和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故事,并指出:“做理想国际人才需要具备三种力:谈判力、有体力、有恢复力。”
张哲: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第二位国际榜样张哲。他是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英国政府志奋领奖学金”与“中国牛津学者奖学金”获得者,曾任国家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中国驻欧洲使馆外交官、美国高盛集团执行董事,“中国牛津学者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他现场讲了2个自己的故事,揭秘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理想与奋斗。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国际与发展教育系兼职副教授滕珺,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胡佳怡博士,作为点评人分别对冉维、张哲的经历和感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本届论坛共有1000余位家长亲临现场,40多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5月13日,北京论坛同时举办了“2017北京国际学校及海外学校教育展”,一零一中学国际部、海淀外国语学校等国内学校,以及美、英、加、澳多国院校参展,500余位家长互动交流。
5月14日,上海论坛也举办了“第十四届优质国际初高中教育展”,超过30所上海优质初高中、近百所海外高中参展。
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现代教育报》《21世纪英文报》《青年文摘》《留学》杂志、人民网、中国网、央广网、网易、腾讯、搜狐、今日头条、参考消息、中国青年网、上海新闻网等40多家媒体对论坛进行多轮多方位报道。
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不是高不可攀的天上月,也不是留学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未来社会人人应该具备的生存竞争力。
此次论坛既是一次国际教育理念和观点的盛会,也是一次关于培育未来国际人才的智慧的集中展现,更是一次对家庭教育议题的全面刷新。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加速,中国家庭的教育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实践和讨论,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论坛主题
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家庭教育的作为
Cultivating Key Competencies for a Globalized World—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论坛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家庭教育研究院
论坛支持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
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
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社
现代教育报社
上海教育杂志社
ETS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ACT Education Solutions
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
论坛嘉宾
全国政协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教授
哈佛大学前亚洲中心运营总监、哈佛大学驻亚太地区代表乔恩•米尔斯先生(Jon Mills)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副教授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苏凇主任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张红川主任
美国日内瓦文理学院教授John J. Liu博士
麦克米伦全球教育集团前亚洲区总监汤和腾先生(Thomas Hayton)
上海上师初级中学校长张正之先生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常务副校长田敏先生
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朱燕女士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陈采霞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先生
上海上实剑桥总校长毛克非先生
诺美国际学校运营校长达婉中女士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余党绪先生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兼留学服务中心总经理冉维先生
“中国牛津学者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张哲先生
Mini Banker CEO Neir Nelik先生
立洋国际教育总校长益孟德先生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胡佳怡女士
国际教育顾问、青年作家陈尔东先生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女士
《中国教育报》理想记者、知名阅读推广人张贵勇先生
《中国教育报》留学版理想编辑黄金鲁克先生
【本文标签】:
【责任编辑】:haerbin新航道小编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